中国财务总监网
服务产品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1
  • 2
当前位置:首页 >> CFO管理文摘
易宪容:一石千层浪的离职
发布日期:2007/8/15 来源:中国企业家 编辑:linda 阅读次数:3113次
 

    易宪容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无论如何,有不同的声音总是好的

    在3月份的离职潮中,“地产名嘴”易宪容的离职,显然具备更高的关注度。——3月22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一个学术会议上透露,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已辞去先前担任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一职。

    事实上,“离职”一说至今还扑朔迷离。虽有易宪容所在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称的易宪容“提出辞去所担任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一职获批”,又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对易的公开批评:“我们这里(社科院)不允许不经论证,没有根据就发表言论”、“房地产问题非常复杂,不是开车沿三环路转几圈就能说清楚的”。但当记者28日致电易宪容时,他回答说,自己的身份、工作和研究方向、关注领域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还是以前的我。”

    易宪容称自己辞去的是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一职,研究员身份不变。究竟是金融所认为易宪容无法通过考核继续担任主任一职,还是易宪容专心学术研究辞去行政职务,外人无从得知。更无从得知的是,如果这不是易宪容的本意初衷,究竟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位“平民代言人”的离职。如果有力量可以促成易宪容的离职,同样的,其他不符合某些规则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是不是也面临这种命运?进一步说,学术自由的空间会不会进一步被压缩?

    稍等!为什么一个经济学家行政职位的去留竟然会吸引如此广泛的关注?及至要达到“学术自由”层面的讨论?原因很简单:地产学,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显学”。关注者远远超过对家电、IT等行业的关注。

    2003年是房地产行业在经过上一轮低谷之后的新的峰尖,这个峰尖不是说地产商利润的最大更不是房价摸到顶值,而是房地产商对舆论的绝对控制,在联合之后对话语权的把握一手遮天,除了少数媒体,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开发商的反对意见。这种力量的集中表现想必大家都还记得——2003年,121文件出台后,开发商联名向政府发难,与政府博弈之后,政策大开“口子”,开发商又获得了近2年的适应期。也就是在2003年,以易宪容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活跃起来,开始通过发表文章、论坛发言、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公开唱衰地产、唱低房价。

    在任何一边倒的舆论环境中,这种力量都是必须的。想象一下,在房价一路疯长中,在开发商营造出的房价还会继续高速上涨的气场氛围中,市场尤其是出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买方是多么需要一个专业人士的另类声音。这也正是易宪容们得到了关注和诸多认可的前提。比如他说,大多数老百姓买不起住房,源于开发商的暴利,使房价超出了民众的支付能力。开发商要公开成本、铲除暴利,政府要运用利率和税收杠杆抑制房价的上涨,这样百姓就都能买得起住房了……

    不过,拥有诸多的“粉丝”也恰恰成了易宪容被另外一批人厌弃的原因。“在这个房地产商被全面妖魔化的年代,在这个只要说房价必跌就会有人叫好的年代,易宪容不过是做了一件讨巧的事情。”——这是反易派的主要观点。

    问题就来了,说房价会跌的并不是经济学家并不只易宪容一人,最早从大摩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谢国忠,到瑞银分析师陶冬都有过相当激进的预测。为什么易宪容最终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不得不说有其自身的原因。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发言太多,和太多没有任何数据支撑的发言。

    翻看谢国忠、陶冬等人的报告、言论,无不有严谨的推理结果和大量的宏观、微观数据支撑,但易宪容从2003年至今,随着发言的频率越来越高,数据逻辑支撑力量越来越弱。前文李扬所说的,可见是有感而发。

    不过,这样武断地将易宪容贴上“作秀者”、“口号经济学家”的标签未免有失公允。在大家将易宪容的离职事件炒的沸沸扬扬的时候,易氏避开了媒体的风头,安安静静将自己2006年的10篇论文题目贴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其中有8篇与地产无关,都是易宪容的本行——金融。

    易宪容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无论如何,有不同的声音总是好的。话语权被独家控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关键字搜索:
CFO管理文摘
CFO职场
CFO商业观察
经营管理
财务管理
会计与税务
更多>>
网站简介 | 网站帮助 | 服务产品 | 联系我们 | 防范电子发票重复报销软件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财务总监网(www.chinacfo.net)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4313号
电话:010-58401437 584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