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务总监网
服务产品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1
  • 2
当前位置:首页 >> CFO管理文摘
华南资实业--张世潮:草原上的“金算盘”
发布日期:2009/11/9 来源:中国会计报 编辑:linda 阅读次数:3018次
 

 想象一下,一个16岁的毛头小伙子,在一望无际的甜菜地里跳跃穿行,脸上带着青涩的笑容;还是这个小伙子,在简陋的办公桌前熟练地拨着算盘,手指翻飞,稚气的脸上写满严肃和认真……

 

 这就是当初的张世潮,一个甜菜站的小会计。如今,他已是一家资产数十亿的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

 

 勤奋成就“最年轻的中层”

 

“这一行,我已经干了近30年。”在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资实业”)的办公楼里,企业总会计师、党委书记张世潮对《中国会计报》记者感慨说。

 

 华资实业是包头草原糖业集团以生产经营性净资产为依托,与包头市创业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及包头市北普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制企业,而在张世潮进厂的时候,这个企业还不存在,他最初进入的企业,名称是“包头糖厂”。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纯粹的制糖企业,甜菜是主要原料。16岁的张世潮,最初就在原料科分布于各个乡镇的若干个甜菜收购站之一,做记账和核算工作。“16岁,算是‘童工’了!”张世潮呵呵地笑起来。“那时只是为了一个铁饭碗,对财会工作其实并没有多少概念。”张世潮坦言。

 

 收购站的业务处理比较简单,但是业务量很大,每一笔账都要仔细核对,相对是枯燥的。但这个年轻人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把这样的基层会计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张世潮还有一手绝活:打算盘。在1987年的包头珠算竞赛上,张世潮取得了全能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手算盘,不仅使得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还为他带来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84年,因为好算盘和严谨认真的个性,张世潮被厂财务科领导“相中”,做了出纳。

 

 “当时,厂里的财务人员都是业务能力非常好的同志,他们的要求相当严,这对我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张世潮有了学习的冲动。

 

 这时,领导给了他一本《工业会计学》,张世潮开始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当时,财务科的银行对账总是非常慢,不能按时完成。而张世潮第一次对账,就显示出天分。他的速度很快,领导惊喜地表扬了他。

 

 “16岁进甜菜站时我是最小的,进财务科后,我也是最小的。所以我经常帮大家的忙,打水扫地都抢着干。大家都很喜欢我,愿意教我,我进步很快。”张世潮笑起来。

 

 1985年,张世潮进入财务科1年之后,被厂里送到包头市工业学校企业管理班“带薪深造”,2年后,学成回厂,张世潮的身份也由出纳转成了会计。

 

 他所学的知识开始派上了用场。厂里每半个月都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制定财务计划,会计张世潮自然要参与其中,他开始比较全面地接触财务工作了。

 

 不得不说,张世潮的财务之路走得很顺畅。从出纳到会计,他只用了3年时间;同样,在会计这个职位上,他也只停留了3年。

 

 1990年,张世潮以出色的工作成绩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被提升为包头糖厂的财务科副科长。那一年,他只有26岁,是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IPO完美变身

 

 除了60年代物资短缺时期等少数年景,包头糖厂自建厂起一直都在盈利。

 

 作为全国最大的甜菜制糖厂之一,包头糖厂是当地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每年的净利润都在1000万元以上,带动十几万农户的生产。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厂里的积累并不多。

 

 “一个企业光靠自有资金,生存还可以,但谈不上发展。”张世潮说。

 

 有人开始提出上市的建议。但直到包头糖厂完成集团制改造,变身为“包头草原糖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募集方式设立了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才开始真正提上日程。

 

 19971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决定,华资实业被定为1997年度计划内首批A股上市企业。118,公司成立了股票上市领导机构,张世潮负责财务组的工作。

 

 那是一段昏天黑地的日子。据张世潮的老同事、现任华资实业计财部部长的杨荣正介绍,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财务部门的所有人,包括张世潮在内,都聚集在简陋的厂招待所里,整夜整夜地做材料。最夸张的一次,三天两夜,没有一个人合眼!

 

 短短1年之后,1998112,华资实业的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为公司募集资金30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为28612亿元。

 

 上市后,张世潮主持做了几个大的项目,其中之一,就是进口原糖。

 

 “制糖企业为典型的季节性生产企业,半年忙半年闲,因为即使不生产,固定资产折旧费也要摊销,工资也要发放,这样使产品单位成本升高,影响了企业效益。”张世潮说。

 

 上市之后,华资实业开始从泰国、巴西、古巴等国进口原糖,原糖是半成品,储存期比较长,可以进一步精加工。这样,设备达到全年满负荷运转,四季度和一季度加工甜菜,二三季度加工进口原糖。全年产量提高了,费用得到了分摊,利润自然就增长了。

 

 2000年初,公司又有了一个大动作:配股增资。又是张世潮挂帅,亲自抓好财务方面的相关工作,并参与完成配股材料的制作、配股增资方案的策划和制定。

 

 2006年,华资实业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成为包头市上市公司中首家完成股改的企业。

 

 到2007年末,公司的总资产已由上市前的4亿元增长为3597亿元;净资产由2亿元增长为2648亿元。而企业每年的净利润都达5000万元左右,最高达到7600多万元。

 

 在这个过程中,张世潮已经是一个经过千锤百炼、经验丰富的总会计师,当初的小算盘变成了“金算盘”。

 

“融资能手”的资金魔方

 

 在华资实业,张世潮还有个出名的绰号:“融资能手”。这一绰号来自张世潮所获得的“2006年度融资理财突出贡献者”奖项。

 

 这个奖项,张世潮当之无愧。

 

 配股增资完成之后,华资实业将配股部分资金投向进行了变更,用来收购南昌科瑞集团持有华夏银行的股权。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当时,南昌科瑞集团要转让华夏银行1亿股的股权,价格为2元每股,很多人听说之后都跃跃欲试,但能在短时间筹集到资金的企业并不多。

  

 “当时华夏银行马上就要进入监管期,1年的监管期一过,第二年的724就可以申报材料,下一步就是上市了。当时的董事会争论非常激烈,一部分董事,包括我,认定上市后一定会增值,能使公司的资产结构进一步改善,并且能获得稳定的收益来源;但另一派并不这么认为,反对公司‘趟浑水’……最后,我们这一派还是说服了另一派。”张世潮回忆。

 

 至此,华资实业实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而华夏银行于2003年上市成功后,就连续实施现金红利分配方案,华资实业每年分红可达1000万元以上。同时,华夏银行上市后股价表现也相当不错,最高时股价达到了23元以上,即使在股市低迷时期,华夏银行的股价也维持在10元上下。而公司持有华夏股份的成本仅仅不到2元。

 

 “现在大家回想起来,都说当时的决策太正确了。”张世潮感慨万千。

 

 2001年,华资实业又投资了另一家金融机构——恒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股本达到了308亿股,前后花费了27亿余元,每股的成本不足9毛。一旦恒泰证券上市成功,华资实业的资产就会再次出现大幅度的增值。

 

 同时,华资实业还对包商银行(原包头市商业银行)进行了投资,据称,该银行也在谋求上市。张世潮在其中兼任董事。

 

 金融投资的成功,使得华资实业在主业原辅材料采购价格大幅度上升、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利润的稳步上扬。2009年上半年,尽管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主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食糖价格与成本倒挂,主业亏损,但投资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474034万元,高于2007年全年的利润总额。

 

 此外,华资实业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进行了数次低成本扩张。1999年,华资实业将破产后的内蒙古乌兰浩特糖厂之财产整体收购,在对其设备进行改造的同时,注入新的管理模式,使其产品迅速占领了东北市场,第一榨期就实现利润1000万元。2002年末,华资又成功收购广东湛江农垦集团下属的两个制糖企业,收购后向该企业派驻相关专业人员帮助整改,第二年就实现利润总额1795万元,华资实业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既有甜菜又有甘蔗加工的制糖企业……

 

 一系列资本运作的娴熟手法,使得张世潮“融资能手”的名声越来越大。

 

 因为热爱,所以学习

 

 “一个企业每一步的前进,都离不开财务的支持。而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不仅要懂财会方面的知识,还要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企业法,证券法……因此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张世潮的语气中,能感受到他的压力,“随时都有一大把专业人士盯着你,企业家、会计师、券商、投资人等等,一旦你的信息披露不够正确或不够充分,他们马上就会提出质疑。”他说。

 

 也许正因为这种严谨,十多年来,华资实业在每年4次的定期报告信息披露中,没有一次差错更正的事项。

 

 而作为总会计师,张世潮的眼睛不仅盯着企业内部,也在关注着整个会计界的变化。

 

 “公司有专业的律师和会计师,我们经常沟通。现在公司处于快速发展期,好多东西都要学。不仅是自己学,还要带着大家学。我到外面去学到新的东西,都会回来和大家分享。”张世潮说。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张世潮对于财会工作的热爱,溢于言表。

 

 “我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从来没有把业务甩到一边。至今,重要报表都是我亲自审核,有时会计提到某项数据,我马上就能明白,不用查看报表。”他说。

 

 到今天为止,张世潮已经经历过6届领导的变更,而总会计师一职,却一直由他担任没有变过。

 

 “很多人说财务工作枯燥,但我不觉得。只要热爱,它就是有意思的。”张世潮说,“我全身心地投入这份事业当中,并准备用毕生的时间来让它变得更好。” 

 

记者手记:书堆中的总会计师

 

 出租车开进大门,一路的林荫道,两边不见想像中的办公楼,正纳闷,出租车驶进一道门,门房的老大爷示意我们停下,“你们找谁?”“我找华资实业的总会计师,张总。”“谁?”老大爷似乎没听清。“呃……华资实业的张世潮。”“张世潮啊,”老大爷马上热情起来,“走过了,往回开,他就在大门旁边的那栋楼里。”

 

 这个公司的总会计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他。

 

 车往回开,照着老大爷说的,来到一座三层的小楼前。

 

 这小楼看上去一点都不起眼,刷成粉红色的外墙已经明显褪色了,以至于我根本没有注意到它,更不会想到这是一家有着30亿资产上市公司的办公楼。

 

 走进张世潮的办公室,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书,都是书。几乎一整面墙都被书柜占据,办公桌上还摞着高高的书籍、杂志,据我粗略观察,大多数都是非常专业的财会与法律书籍。

 

 书柜最上层,还整整齐齐地码着八叠报纸,每一叠都超过一尺厚。

 

 而张世潮本人,则低调得让人有些惊讶。一件浅蓝色衬衫,袖口上套着一副浅灰色套袖,握手的力度很大。

 

 记者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他在采访中不断提到的一个字眼:“学习”。是的,从张世潮进入财务科不久的脱产学习,到他后来被提升为中层之后对业务废寝忘食的钻研,再到成为总会计师之后不停地探索新的领域……自始至终,张世潮都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学习。

 

 满屋的书籍和报纸,也无声地证明着这一点。

 

 在采访中,讲到他再熟悉不过的业务,以及资本运作中的得意之处,张世潮神采飞扬。这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他中气十足的吐字、极快的语速以及发亮的眼睛都这样告诉我。

 

 期间不停地有人进来找他,询问报表情况的、询问安排事项的、申请某项费用的……我注意到,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紧张拘束的,每个人都自然地和张世潮打着招呼,提出他们的问题,而张世潮常常会放慢语速,放低音量,他温和的语气让我有种错觉,仿佛他面对的是自己的家人。

 

 采访结束,车子在雨后潮湿的路上颠簸离开,我相信了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其必然性的。正直,敬业,执着,勤奋,用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这些的品质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他成功的几率会成几何级放大。

 

旁观主角:多面张世潮

 

 华资实业有限公司计财部部长杨荣正是一位典型的西北汉子。他操着本地口音,讲述着他眼中的张世潮。他是有发言权的,他与张世潮共事,已经24年之久。

 

 在他的讲述中,张世潮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铁人”

 

 在杨荣正口中,张世潮是一个“铁人”。

 

 就拿上市前的那段日子来说,很多企业会为上市聘请财务顾问,为企业出谋划策,内部财务人员只起协助作用。而华资实业却没有。

 

 “我们就是靠张总带领这个团队,自己琢磨,自己探索。”杨荣正介绍,当时的上市程序,是拟上市公司先根据要求编制报表,如果报表审核通过,再回头调整账目,华资实业就经历了痛苦的调账过程。

 

 “一调就是4年的账啊!”杨荣正说,“当时,没有计算机,全部用手工来调,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大!我记得,有一次就为了调一个数字,从1994年调到1998年,一共调了248次!”

 

 那段时间,这个团队所有的财务人员,都窝在厂招待所里,没日没夜地干活。很多人都没有时间回家,甚至没有时间洗澡。杨荣正回忆,张世潮经常急匆匆夹着一个小包就出门,去对审批部门进行相关的解释。“从机场或车站回来,又一头扎进招待所,继续工作,很多次都是这样,经常连他媳妇都不知道他已经回来了。”

 

 张世潮工作特别拼命,周末都常常不休息。“他怕人打扰,就关掉手机,但我们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打他办公室电话,一定可以找到他。他需要这样的时间来思考,来消化。人们都说张总的记忆力出奇地好,很多数字他记得一分不差,其实在我看来,不完全是记忆力,一个人整天都在琢磨的事情,就像自己的邻居一样熟悉,哪还用刻意去记啊!”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辛苦的工作下,张世潮甚至很少感冒。“我觉得,他反而不能闲下来,闲下来恐怕倒要生出病来。”杨荣正说。

 

 居家男人

 

 张世潮在家中,竟也是“一把好手”。

 

 就在为上市奔忙的那段时间,张世潮和同事们都住在招待所。而张世潮的妻子在车间上班,三班倒,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张世潮就索性让孩子也住进了招待所里。

 

 而此时,张世潮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卧病在床。张世潮还把奶奶从老家接了过来。这样,父亲和奶奶两个老人,都是张世潮在照顾。

 

 “住在招待所不能回家,又不放心老人,他就一个晚上来回跑,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整个上市资料准备完毕。”杨荣正说,“他奶奶当时已经80多岁了,行走不便。他伺候老太太吃喝拉撒,尽心尽力,贴身衣服都是他洗。这个事情全厂人都知道。”

 

 提起“红灯笼”的故事,杨荣正就忍不住乐了起来。

 

 去年临近过年的一天,晚上7点多钟,杨荣正到张世潮家去串门,远远看到一个红红的东西在晃,走近一看,原来是张世潮,穿着一条红毛裤,站在窗户上擦玻璃擦得正起劲。

 

 杨荣正赶紧打电话给张世潮的妻子:“今天你家换灯笼啦?还换了个长灯笼?”

 

 “老张擦玻璃呢!”张世潮的妻子在电话那边笑了起来。

 

 张世潮家中的玻璃,从来都是他来擦。“一般人擦玻璃会选个阴天,光线合适,可是他白天哪有时间啊,都是在晚上。”

 

 不过,这个总会计师在生活中可一点都不像是做财务的。菜市场的摊主都认识他,都喊他“世潮”,也都喜欢卖东西给他,因为他从来不还价。“市价5毛钱的西瓜,他买就得7毛钱,从来不讨价还价。”杨荣正说。

 

 7000万的人

 

 “他这个人值7000万!”这句话,至今让杨荣正印象深刻。

 

 张世潮在银行系统的口碑很好,和各大银行的关系也都非常好,还常常从外地银行贷款。甚至有些银行的行长来到包头,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会先来找张世潮叙叙旧。

 

 “华夏银行开业当天,张总和我被邀请参加开业庆典。可是,就在开业现场,我们却碰到一个棘手的事情:公司在云南购买原糖,扣掉已付的定金,还差7000万元,一时没有资金来源。怎么办?”杨荣正回忆。

 

 当时华夏银行的副行长,是原工商银行包头分行的副行长,他和张世潮打过交道。张世潮立刻想到,向华夏银行贷款。

 

 “若不是情况紧急,我们也不会在人家开业庆典的当天提出贷款的要求。何况银行手续复杂,需要层层审核,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马上放款的。”杨荣正说。

 

 可是,张世潮一开口,该副行长马上给予了很大支持,当即决定放款。

 

 “当时我提醒说,尽管开业前期已做了大部分审核工作,但部分手续还不太齐全,这怎么办?”杨荣正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细节。

 

 华夏银行副行长把手放在张世潮的肩膀上:“没事,他这个人值7000万!”

 

 第二天,公司就拿到了贷款,解了燃眉之急。之后,公司以最快的速度补齐了银行所需的一切手续。

 

 至今,华资实业没有一笔逾期贷款,银行信用非常好。

 

 对于华资实业来说,张世潮绝对是珍宝级的人物。他的价值,是无法计量的。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关键字搜索:
CFO管理文摘
CFO职场
CFO商业观察
经营管理
财务管理
会计与税务
更多>>
网站简介 | 网站帮助 | 服务产品 | 联系我们 | 防范电子发票重复报销软件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财务总监网(www.chinacfo.net)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4313号
电话:010-58401437 58401438